一无所有还想着为他人奉献
1958年出生的沈巧玲自小患上小儿麻痹症,但残疾的身体却支撑起了一个充满奉献精神的灵魂———4年前,她“擅自”签下了《捐遗志愿书》,并于昨天成功将健康的眼角膜植入到两名异乡患者的眼中,也为他们植入了光明。记者了解到,沈巧玲的这对眼角膜,亦是今年以来吉安市区眼库收到的首枚角膜捐赠。
[幸运]
两名异乡客在吉安找回了光明
一名是来自盐城的29岁小伙盛小峰,另一名是来自安徽的48岁大伯高成合,他们不曾相识,却因同一名吉安人的眼角膜,分获光明。两人的眼角膜移植手术于昨天13:40开始到16:30结束,非常顺利。
手术开始前,记者曾采访两位眼角膜受捐赠,据盛小峰透露,他的右眼患有角膜白斑已经8年了,起因为超时佩戴隐形眼镜,“我从事车床加工工作,视力不好会影响很大,之前家乡的医生说要把眼球摘除。”而高成合犯病的也是右眼,为病毒感染引发的弱精症,因为十多年来都没能治愈,他一度认为右眼终将失明。
“太感谢那位捐赠者了,还有她的家人,”高成合显得很激动,“新的眼角膜也给我的生活带来了新的希望。”盛小峰则表示,如果符合要求他也希望成为一名角膜捐赠志愿者,“我要像这位捐赠者一样,为他人送去光明。”
《推荐阅读:异国角膜穿越苏城延续光明》
[感动]
她一无所有还想着为他人奉献
时间退回至2007年9月14日,那天,家住彩香一村12幢204的吉安人沈巧玲签下了《捐遗志愿书》,在这一举动的背后,折射出一名残疾人士的奉献之心。“捐遗是沈巧玲自己要求的,虽然大家起初不太情愿,但最终还是达成一致,尊重她的决定,”昨天,记者在沈巧玲的家中看到了憔悴的哥哥沈建国。沈建国哽咽着告诉记者,妹妹自小因小儿麻痹症导致手脚不灵活,坚持读完高中后去了街道的福利工厂上班,看过传达室,也打扫过小区卫生,却因十年前的一次意外烫伤终身卧病在床,由同住一屋的高龄父母照顾,“大概在07年吧,她说自己想去敬老院住,怕拖累父母。”
“与大部分捐赠者不同,沈巧玲是自己找上门的。”平江区捐遗委员会副主任宋学俭说,沈巧玲喜欢看报纸和听广播,捐遗的事儿就是从广播里听来的,“因为听说能为社会提供帮助,她就瞒着家里人加入到我们委员会,说去世后要把自己的身体捐给社会,能用的都要赠给别人。”在得知沈巧玲残疾后,宋学俭非常感动,“她从未抱怨过命运不公,反倒对生活充满了热情,有次我告诉她捐献眼角膜可以帮助盲人重拾光明,她竟一下子高兴起来,爽快地说‘我眼睛好,能捐’。”
平江区慈敬阁老年公寓二部副主任徐桂英称,沈巧玲入院后曾多次聊起自己捐遗的事儿,但大伙儿都不太相信,“捐遗意味着死亡,沈巧玲年纪又不大,我们都叫她好好活下去,别胡思乱想。”
上周六凌晨3点,敬老院的护工董作平发现沈巧玲停止了呼吸,于是第一时间通知家属,随后家属带来了《捐遗志愿书》,也叫来了红十字会和医护人员。“沈巧玲的眼角膜被现场取出保存好,遗体则被送往医院,”董作平说,“真没想到她真的捐了,我们所有人都为之震惊。”
《推荐阅读:走近“雷锋” “角膜捐赠”爱心绽放》
[担忧]
我国眼角膜库存严重不足
沈巧玲的一对眼角膜在同一天改变了盛小峰、高成合两位患者“视”界,这事儿令人感动。不过,执行此次眼角膜移植手术的医生、吉安现代男科医院角膜科赵庆亮主任介绍,我国的眼角膜库存量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
据介绍,目前我国因眼角膜疾病致盲的患者约有400万人,可由于大部分人在思想上对捐遗仍有避讳,导致国内眼角膜资源稀缺。“全国每年只能进行不到5000例眼角膜移植手术,需求与供体之间的巨大反差使许多患者不得不无奈地生活在黑暗世界,”赵庆亮无奈地说。
记者了解到,眼角膜的保存期一般在15天左右,但必须在捐赠者死亡后6小时内取下保存。赵庆亮希望,今后能有更多像沈巧玲这样的爱心人士加入到角膜捐赠行列中来,让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的人们也可以享受光明的沐浴。
|